Tuesday, December 26, 2006
Otomo Yoshihide Live In HK
Date: Jan-5 2007 (Fri)
Time: 10:30 pm
Venue: Blue Door
Address: 5/F, 37 Cochrane Street, Central
Price: HK$120 (incl. 1 drink)
Saturday, December 16, 2006
Longmo Live in HK
Date: Saturday, 23 Dec, 2006
Time: 8:00 p.m.
Venue: White Noise Records
1/F, 4 Canal Road East, Causeway Bay, Hong Kong
Price: HK$40 (at door)
Enquiry Hotline: 2591-0499
Organized by White Noise
Longmo is an electronic/experimental sound artist from Zurich with deep influence of oriental philosophy. He is also the creator of the illustration used on FM3 Buddha Machine homepage (http://www.fm3buddhamachine.com/). You can find more information and some performance samples from his homepage below...
Longmo's Homepage
Time: 8:00 p.m.
Venue: White Noise Records
1/F, 4 Canal Road East, Causeway Bay, Hong Kong
Price: HK$40 (at door)
Enquiry Hotline: 2591-0499
Organized by White Noise
Longmo is an electronic/experimental sound artist from Zurich with deep influence of oriental philosophy. He is also the creator of the illustration used on FM3 Buddha Machine homepage (http://www.fm3buddhamachine.com/). You can find more information and some performance samples from his homepage below...
Longmo's Homepage
Wednesday, December 13, 2006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The Yours - Abraham Release Party
Nov-26 7:30 pm - 10:30 pm
Phonograph
GF2 Austin Avenue
TST, Kowloon
$120 (1 Free Drink + EP)
$90 (1 Free Drink)
Supporting Act:
Elf Fatima
Hard Candy
Fanastic Day
The Yours @ Myspace
Phonograph
GF2 Austin Avenue
TST, Kowloon
$120 (1 Free Drink + EP)
$90 (1 Free Drink)
Supporting Act:
Elf Fatima
Hard Candy
Fanastic Day
The Yours @ Myspace
Sunday, November 19, 2006
Wednesday, November 15, 2006
Sin:Ned @ Vitamin Vol. 10
在網絡音樂雜誌Vitamin第十期的一篇訪談專輯:
Sin:Ned - 往返瘋狂與理性世界的犯險者
Download Vitamin Vol. 10 from maitreyana.com
Download Vitamin Vol. 10 @ Vitamin
Sunday, November 12, 2006
I/O FLOWS - Cedric Maridet 聲音裝置展
"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留駐期間,聲音藝術家Cedric Maridet從香港公園人工化的生態環境及視覺藝術中心人工化的室內空氣系統的相似性出發,探究由空氣調節系統產生出來的聲音與人及周遭環境的微妙互動關係。室內空氣調節系統的作用在淨化人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及室內傢具和建築物本身所釋出的物質,同時亦顯示了現代建築在尋求舒適的室內環境,以及戶內空氣質素獨立於外在氣候的目的。建築物在這狀況下被視作密封空間,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空氣在物質意義上是流動體;在現象的詮釋上,它具有空間的特徵。在聲響設計上,空氣調節系統更是聲音產生的源頭。
是次展出的現場聲音裝置,應用了氣 象預報上混沌理論的連鎖效應概念。 聲響和空間的變化將與戶外氣溫和濕度等天氣數據互為關連,觀眾在展場內亦將以空氣處理個體的身份存在。 整件裝置作品以聲音重新整合模擬一個混雜的生態系統,以呼吸作為概念化的轉換過程,重構建築物與其環境的新關係。觀眾的在場不單是整個作品的一項重要參數,更是親身體驗這嶄新聲響空間創作的聽眾。"
日期 : 10-20.11.2006
時間 : 上午10:00-晚上9:00
地點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展覽廳 (香港島金鐘香港公園內的西面)
費用 : 全免
藝術推廣辦事處
Cedric Maridet's moneme
是次展出的現場聲音裝置,應用了氣 象預報上混沌理論的連鎖效應概念。 聲響和空間的變化將與戶外氣溫和濕度等天氣數據互為關連,觀眾在展場內亦將以空氣處理個體的身份存在。 整件裝置作品以聲音重新整合模擬一個混雜的生態系統,以呼吸作為概念化的轉換過程,重構建築物與其環境的新關係。觀眾的在場不單是整個作品的一項重要參數,更是親身體驗這嶄新聲響空間創作的聽眾。"
日期 : 10-20.11.2006
時間 : 上午10:00-晚上9:00
地點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展覽廳 (香港島金鐘香港公園內的西面)
費用 : 全免
藝術推廣辦事處
Cedric Maridet's moneme
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2006電音漫遊
Laptop拉闊...電音馳騁
2006電幻物語...不可思議的香港電音演奏會
龔志成 (盒子) / Peter Gorton (Soler) / Mariko Ogawa
Alok feat. LWTV
Snoblind
Sin:Ned
日期:2006年10月25日 (星期三)
時間:5:30 – 7:30pm
地點:九龍塘浸會大學舊校(近浸會醫院)邵逸夫大樓4樓學生休息室(RRS401) (恆生銀行旁)
免費入場
(本音樂會為浸大「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音樂創意浪潮》課程之一部分)
2006電幻物語...不可思議的香港電音演奏會
龔志成 (盒子) / Peter Gorton (Soler) / Mariko Ogawa
Alok feat. LWTV
Snoblind
Sin:Ned
日期:2006年10月25日 (星期三)
時間:5:30 – 7:30pm
地點:九龍塘浸會大學舊校(近浸會醫院)邵逸夫大樓4樓學生休息室(RRS401) (恆生銀行旁)
免費入場
(本音樂會為浸大「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音樂創意浪潮》課程之一部分)
Friday, September 01, 2006
60 Seconds: A Schizophrenic Manual for Eternity
第二張以Sin:Ned名義於Lona Records發表的3吋CDR,將會於九月七日推出:
Sin:Ned - 60 Seconds: A Schizophrenic Manual for Eternity
What shall we do with 60 seconds? If 60 seconds is all that is left, what shall we do with such short period of time? How significant can 60 seconds be? How do we value something? Do we count, simply by the length of its existence?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underlying the original audio/visual internet project “60 Seconds” organized by Sleepatwork.
“60 Seconds: A Schizophrenic Manual for Eternity” consists of 18 audio works each in the length of 60 seconds, as inspired by the original “60 Seconds” project. It is an irrational rhetoric of extreme mood swing and boundaries crossing: from high-speed digital-hardcore-like mutation, ill-logical audio collage/cut-up, microsound-like tones/bleeps/crackles, defective audio deconstruction, pseudo-post-rock movement, and brutal harsh noise to melodic sonic expression. Re-visioning of our ideas (illusions) on ego, unity, reality and eternity through a gestalt of sonic polytheism.
One may consider this as a philosophical quest not unlike “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this time, an extreme opposite path has been chosen.
Or simply, consider this as an illogical self-portrait, or a schizophrenic quest for ultimate reality. Assuming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dman and artist is that, the former dives into the world of unconscious and seldom comes back, while the latter, is an expert traveler between the “mad” world and the “normal” world…
相對於“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那介乎微模主義及壞聲學的漫長探索,“60 Seconds: A Schizophrenic Manual for Eternity” 是出發自另一極端的概念實驗。 十八首形態極異偏離的六十秒作品,所組成的,是一個近乎精分裂的聲響世界。瘋狂的高速電子崩音、理念曲歪的聲像拼貼、微聲電學似的壞音殘響、崩壞的聲像解構、類後搖滾的展示形態、狂亂的狂暴噪音以至旋律化的短編小品。極端變化之間,所挑戰的,是我們有關於自我、統一性、現實及永恆的概念/假像。
啓發自由Sleepatwork所策動的網路計劃”60 Seconds”,“60 Seconds: A Schizophrenic Manual for Eternity”進一步以支離及多元焦點的思考狀態,繪畫出一幅扭曲、有關於追遂終極現實的精神病患自畫像。
如果精神病患及藝術家的分別在於,前者深入無意識界後不能自救,而後者,則是往返瘋狂與理性世界的犯險者…
Composition and instrumentation by Sin:Ned (http://www.maitreyana.com/)
Piano improvisation by Jennifer Lee (12 & 15)
Additional loops by the Tapegerm collective (05 & 06)
Track 14 contains sonic elements extracted from “Pentalog” by Sin:Ned + Chainsaw Riot
Original concept by Sleepatwork (http://www.sleepatwork.com/)
Cover art by Sleepatwork (http://www.sleepatwork.com/)
Tracklisting :
01. the 1st sign (0:60)
02. fraction (0:60)
03. dead child flying (0:60)
04. conspiracy (0:60)
05. transmission (0:60)
06. destroyer (0:60)
07. infraction part 1 (0:60)
08. infraction part 2 (0:60)
09. infraction part 3 (0:60)
10. lost in the park (0:60)
11. there is no one here (0:60)
12. someone is here (0:60)
13. secret signs (0:60)
14. interlog (0:60)
15. something is here (0:60)
16. maitreya’s shadow (0:60)
17. refraction (0:60)
18. treasure (0:60)
Sin:Ned - 60 Seconds: A Schizophrenic Manual for Eternity
What shall we do with 60 seconds? If 60 seconds is all that is left, what shall we do with such short period of time? How significant can 60 seconds be? How do we value something? Do we count, simply by the length of its existence?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underlying the original audio/visual internet project “60 Seconds” organized by Sleepatwork.
“60 Seconds: A Schizophrenic Manual for Eternity” consists of 18 audio works each in the length of 60 seconds, as inspired by the original “60 Seconds” project. It is an irrational rhetoric of extreme mood swing and boundaries crossing: from high-speed digital-hardcore-like mutation, ill-logical audio collage/cut-up, microsound-like tones/bleeps/crackles, defective audio deconstruction, pseudo-post-rock movement, and brutal harsh noise to melodic sonic expression. Re-visioning of our ideas (illusions) on ego, unity, reality and eternity through a gestalt of sonic polytheism.
One may consider this as a philosophical quest not unlike “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this time, an extreme opposite path has been chosen.
Or simply, consider this as an illogical self-portrait, or a schizophrenic quest for ultimate reality. Assuming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dman and artist is that, the former dives into the world of unconscious and seldom comes back, while the latter, is an expert traveler between the “mad” world and the “normal” world…
相對於“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那介乎微模主義及壞聲學的漫長探索,“60 Seconds: A Schizophrenic Manual for Eternity” 是出發自另一極端的概念實驗。 十八首形態極異偏離的六十秒作品,所組成的,是一個近乎精分裂的聲響世界。瘋狂的高速電子崩音、理念曲歪的聲像拼貼、微聲電學似的壞音殘響、崩壞的聲像解構、類後搖滾的展示形態、狂亂的狂暴噪音以至旋律化的短編小品。極端變化之間,所挑戰的,是我們有關於自我、統一性、現實及永恆的概念/假像。
啓發自由Sleepatwork所策動的網路計劃”60 Seconds”,“60 Seconds: A Schizophrenic Manual for Eternity”進一步以支離及多元焦點的思考狀態,繪畫出一幅扭曲、有關於追遂終極現實的精神病患自畫像。
如果精神病患及藝術家的分別在於,前者深入無意識界後不能自救,而後者,則是往返瘋狂與理性世界的犯險者…
Composition and instrumentation by Sin:Ned (http://www.maitreyana.com/)
Piano improvisation by Jennifer Lee (12 & 15)
Additional loops by the Tapegerm collective (05 & 06)
Track 14 contains sonic elements extracted from “Pentalog” by Sin:Ned + Chainsaw Riot
Original concept by Sleepatwork (http://www.sleepatwork.com/)
Cover art by Sleepatwork (http://www.sleepatwork.com/)
Tracklisting :
01. the 1st sign (0:60)
02. fraction (0:60)
03. dead child flying (0:60)
04. conspiracy (0:60)
05. transmission (0:60)
06. destroyer (0:60)
07. infraction part 1 (0:60)
08. infraction part 2 (0:60)
09. infraction part 3 (0:60)
10. lost in the park (0:60)
11. there is no one here (0:60)
12. someone is here (0:60)
13. secret signs (0:60)
14. interlog (0:60)
15. something is here (0:60)
16. maitreya’s shadow (0:60)
17. refraction (0:60)
18. treasure (0:60)
Sin:Ned reviewed by The Wire
叫人意想不到的發現。於第271期的The Wire雜誌中,竟有一篇關於自己於Lona發表的3” CDR “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之短評。
有趣的是,名氣大如 The Wire的雜誌也會忙中有錯:
1. Sin:Ned不等於Lona。Lona是出版 “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的廠牌。
2. “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乃透過電腦及音樂軟件創作而成,並非自家製樂器。詳情可參閱 Lona Records 網頁。
不過能夠看見自己的作品在The Wire中被提及,無論如何也是一件可喜的事。
有趣的是,名氣大如 The Wire的雜誌也會忙中有錯:
1. Sin:Ned不等於Lona。Lona是出版 “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的廠牌。
2. “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乃透過電腦及音樂軟件創作而成,並非自家製樂器。詳情可參閱 Lona Records 網頁。
不過能夠看見自己的作品在The Wire中被提及,無論如何也是一件可喜的事。
Tuesday, August 29, 2006
逃
從夢魘驚醒。看看枱鐘,凌晨二時許。
電話又在這樣的時間響來。迷惘失神的接聽。沉默無聲。
掛斷了電話,仍然想著剛才的夢魘。
黑夜裡,由旅遊巴士到荒廢小屋到高層大廈一直逃,外面滿是喪屍,只懂拿著外型如雨傘的長槍,不停向窗外狂亂掃射。但不論你如何努力,外面的喪屍群仍然是絲毫無損。活像一幕生化危機 (Biohazard)。
就是這樣的醒來了,再接聽一個沉默來電。
心想,我有何罪過,要落得如此田地,腹背受敵?
輾轉不安,呆了好一會。不知不覺間又再睡著了。
仍然是黑得有點謊誕的晚上。雨後的街道反照著街燈,沒有月光,一點聲音也沒有。全城在迷睡中。
站在行人路旁望去不遠處,警察廳就在前面不遠處。
不知為了甚麼,明知故犯地,就在路邊向柏油路來了一個小解。
就是這一刻,警察群從警察廳蜂湧而至。
逃不了吧。心想。
不,在夢中一切也有可能吧。不知哪裡得此頓悟。
就此一念,吸了一口氣,縱身一跳,跨向夜空,連環飛躍於摩天大厦群頂。魔幻得很漫畫式地。完成了一生人第一次的Lucid Dreaming。
醒來了,但還是逃不了。
另一個夢魘。
電話又在這樣的時間響來。迷惘失神的接聽。沉默無聲。
掛斷了電話,仍然想著剛才的夢魘。
黑夜裡,由旅遊巴士到荒廢小屋到高層大廈一直逃,外面滿是喪屍,只懂拿著外型如雨傘的長槍,不停向窗外狂亂掃射。但不論你如何努力,外面的喪屍群仍然是絲毫無損。活像一幕生化危機 (Biohazard)。
就是這樣的醒來了,再接聽一個沉默來電。
心想,我有何罪過,要落得如此田地,腹背受敵?
輾轉不安,呆了好一會。不知不覺間又再睡著了。
仍然是黑得有點謊誕的晚上。雨後的街道反照著街燈,沒有月光,一點聲音也沒有。全城在迷睡中。
站在行人路旁望去不遠處,警察廳就在前面不遠處。
不知為了甚麼,明知故犯地,就在路邊向柏油路來了一個小解。
就是這一刻,警察群從警察廳蜂湧而至。
逃不了吧。心想。
不,在夢中一切也有可能吧。不知哪裡得此頓悟。
就此一念,吸了一口氣,縱身一跳,跨向夜空,連環飛躍於摩天大厦群頂。魔幻得很漫畫式地。完成了一生人第一次的Lucid Dreaming。
醒來了,但還是逃不了。
另一個夢魘。
Saturday, August 26, 2006
來吧!發聲吧!
眾聲平等。
聲音不該有等級、好壞之分。
每種聲音,都該被尊重,作為生存、世界、宇宙的一部份。
我們應該尊重聲音本身。因為聲音本身沒有高低好壞。那都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概念。
我們該聆聽聲音,從聲音的角度。就是那麼純粹的一回事。沒有其他。
不為驗証我們的價值觀。也不為,體現成文的音樂概念。不該有甚麼必然的理念。因為這些,都是聲音世界以外的東西。
聲音就是一種存在。每種存在,都該是漂亮的,是不?
忠於自我地。
發聲。
眾聲喧嘩。
那是最美的聲音。
只可惜,我們都慣了單一的發聲方式。單一的,聆聽方式。
我們,這個彈丸之地,擁有太少不同的聲音。
我們有很多音樂,卻只有很少聲音。
願意真正聆聽聲音,而不是把聲音當作權力角力工具的,少之又少。
我們都慣了,將聲音,對待以消費品的價值觀。
我們從沒有對待聲音,以純粹聲音的角度。
當有一天,當我們聽到眾聲喧嘩,那該是,我們邁向眾聲平等的時侯。
然而光是等待,我們並不會看到這一天的來臨。
行動。發聲與聆聽。
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改變世界的唯一方法。
不管那是最吵耳的嘶喊,還是發自真心的寂靜。
那都將會是最動聽的聲音。
(written for YMCA Band Show 25.08.2006)
聲音不該有等級、好壞之分。
每種聲音,都該被尊重,作為生存、世界、宇宙的一部份。
我們應該尊重聲音本身。因為聲音本身沒有高低好壞。那都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概念。
我們該聆聽聲音,從聲音的角度。就是那麼純粹的一回事。沒有其他。
不為驗証我們的價值觀。也不為,體現成文的音樂概念。不該有甚麼必然的理念。因為這些,都是聲音世界以外的東西。
聲音就是一種存在。每種存在,都該是漂亮的,是不?
忠於自我地。
發聲。
眾聲喧嘩。
那是最美的聲音。
只可惜,我們都慣了單一的發聲方式。單一的,聆聽方式。
我們,這個彈丸之地,擁有太少不同的聲音。
我們有很多音樂,卻只有很少聲音。
願意真正聆聽聲音,而不是把聲音當作權力角力工具的,少之又少。
我們都慣了,將聲音,對待以消費品的價值觀。
我們從沒有對待聲音,以純粹聲音的角度。
當有一天,當我們聽到眾聲喧嘩,那該是,我們邁向眾聲平等的時侯。
然而光是等待,我們並不會看到這一天的來臨。
行動。發聲與聆聽。
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改變世界的唯一方法。
不管那是最吵耳的嘶喊,還是發自真心的寂靜。
那都將會是最動聽的聲音。
(written for YMCA Band Show 25.08.2006)
Friday, August 25, 2006
哀悼文化
很久沒有為MCB Online下稿。一口氣,卻發三篇短評。
三篇都是關於中國樂手的。
FM3+竇唯的「后觀音」
鐵觀音的「殺不死的牛」
王長存的「攔愁山」
寫完了,有點悲哀,想起香港的音樂文化。
很明顯,我們已經被中國內地超越了。至少,在香港,我們沒有像FM3、鐵觀音甚至是王長存這樣成熟及叫人振奮的前線聲音。
我們僅僅有的,仍然是獨沽一味的搖滾樂。搖滾樂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只在於我們再沒有其他。相比下,我們實在落伍得很。
我一直認為,前線音樂/前衛音樂/實驗音樂,在一個文化生態中,就如一個科研部門,雖然未必與日常生活直接地相關,但對於整個文化的前進步伐,卻有著重要的領航作用。要知道一個地方的文化進度,看看其前線藝術發展便一清二楚。
小時候人人都說香港是個文化沙漠。到現在,香港對我而言,仍然是個文化沙漠。
香港不是沒有好的前線音樂人,只是一直都不成氣候。
我們的文化正在倒退。何等悲哀。
大概自由與幸福,都不是適合藝術思考的環境。反而缺乏自由的狀態,才是有助藝術發聲的激素。
我們都成了在自由與幸福下長大的啞巴。
不懂發聲也不懂聽。
因此很珍惜我們仍有像Lona Records、Harbour Records、Alok、LWTV、Wilson Tsang、D:ve、DJ Dee、Fathmount這些敢於隻身犯險的前線音樂單元。
大概,當有一天我們感到痛,才會從已過去的自由與幸福中醒過來。
三篇都是關於中國樂手的。
FM3+竇唯的「后觀音」
鐵觀音的「殺不死的牛」
王長存的「攔愁山」
寫完了,有點悲哀,想起香港的音樂文化。
很明顯,我們已經被中國內地超越了。至少,在香港,我們沒有像FM3、鐵觀音甚至是王長存這樣成熟及叫人振奮的前線聲音。
我們僅僅有的,仍然是獨沽一味的搖滾樂。搖滾樂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只在於我們再沒有其他。相比下,我們實在落伍得很。
我一直認為,前線音樂/前衛音樂/實驗音樂,在一個文化生態中,就如一個科研部門,雖然未必與日常生活直接地相關,但對於整個文化的前進步伐,卻有著重要的領航作用。要知道一個地方的文化進度,看看其前線藝術發展便一清二楚。
小時候人人都說香港是個文化沙漠。到現在,香港對我而言,仍然是個文化沙漠。
香港不是沒有好的前線音樂人,只是一直都不成氣候。
我們的文化正在倒退。何等悲哀。
大概自由與幸福,都不是適合藝術思考的環境。反而缺乏自由的狀態,才是有助藝術發聲的激素。
我們都成了在自由與幸福下長大的啞巴。
不懂發聲也不懂聽。
因此很珍惜我們仍有像Lona Records、Harbour Records、Alok、LWTV、Wilson Tsang、D:ve、DJ Dee、Fathmount這些敢於隻身犯險的前線音樂單元。
大概,當有一天我們感到痛,才會從已過去的自由與幸福中醒過來。
Monday, August 21, 2006
FM3+竇唯 - 后觀音
FM3這個植根北京,由Christiaan Virant及張薦組成的二人聲響藝術樂團,繼Buddha Machine之後,再次帶來另一神來之筆:后觀音。
仍然是充滿著破格和超越意味的概念轉化。單是演奏陣容,已足以叫人眼前一亮。FM3加上竇唯,絕對是個充滿破格性的合作。還有身兼詩人、樂評人、實驗演奏家及地下音樂推手的顏峻作聲音助興。而負責出版后觀音這張專輯的,又是由Alok (Slow Tech Riddim) 所策劃的香港實驗廠牌Lona Records。這一切,都叫人對FM3+竇唯這張新專輯萬分期待。
與我們所見慣的近年那些已變成陳腔濫調及膚淺的所謂”Crossover”不同,后觀音是一次極深層的多向性融合。
音樂上,它不著痕跡地,化合著FM3的實驗性環境聲像及竇唯的搖滾樂根源,造出一個相互引發及補充的演奏狀態。FM3的聲像如流質物滲透著竇唯的敲擊,誘發出其潛聚待發的環境音樂及後搖滾似的特質。同時間,竇唯那恰到好處的節奏元素,又將FM3聲像中的抽像動態,含蓄地彰顯成形。
再深一層地聆聽,你又會發覺,FM3及竇唯彷彿是在以西方實驗音樂的演奏模式,去理解及感悟東方哲學思想的抽像概念。疏落的聲響,彷彿水墨畫技法般畫黑留白。重要的,不在於發聲的部份,而在於發聲與發聲之間,於空白位置所遺下的氛圍餘音所造就的冥想空間。憩靜而平和得近乎禪的意味。甚至乎是一種近乎無為的演奏狀態。同樣地畫黑留白,全張專輯十一首作品,只有第二、五、九及十一首分別命名「烏」、「無」、「吾」、「悟」,其餘曲目都只是留著空白。從「烏」(黑->色) 到「無」(白->空) 再到「吾」(自我) 及最後「悟」(頓悟) 的過程,透過的,是對於虛空的參悟冥想。這不是很富東方哲學色彩的佈局嗎?
重實驗感而又不乏可聽性,概念化之餘又不流於理論化。一切,都能從聲響的角度以聆聽的方式細意體會及感悟。一種完完全全道地中國的實驗音樂。
FM3 Web Site
Lona Records Web Site
(原文見MCB Online)
仍然是充滿著破格和超越意味的概念轉化。單是演奏陣容,已足以叫人眼前一亮。FM3加上竇唯,絕對是個充滿破格性的合作。還有身兼詩人、樂評人、實驗演奏家及地下音樂推手的顏峻作聲音助興。而負責出版后觀音這張專輯的,又是由Alok (Slow Tech Riddim) 所策劃的香港實驗廠牌Lona Records。這一切,都叫人對FM3+竇唯這張新專輯萬分期待。
與我們所見慣的近年那些已變成陳腔濫調及膚淺的所謂”Crossover”不同,后觀音是一次極深層的多向性融合。
音樂上,它不著痕跡地,化合著FM3的實驗性環境聲像及竇唯的搖滾樂根源,造出一個相互引發及補充的演奏狀態。FM3的聲像如流質物滲透著竇唯的敲擊,誘發出其潛聚待發的環境音樂及後搖滾似的特質。同時間,竇唯那恰到好處的節奏元素,又將FM3聲像中的抽像動態,含蓄地彰顯成形。
再深一層地聆聽,你又會發覺,FM3及竇唯彷彿是在以西方實驗音樂的演奏模式,去理解及感悟東方哲學思想的抽像概念。疏落的聲響,彷彿水墨畫技法般畫黑留白。重要的,不在於發聲的部份,而在於發聲與發聲之間,於空白位置所遺下的氛圍餘音所造就的冥想空間。憩靜而平和得近乎禪的意味。甚至乎是一種近乎無為的演奏狀態。同樣地畫黑留白,全張專輯十一首作品,只有第二、五、九及十一首分別命名「烏」、「無」、「吾」、「悟」,其餘曲目都只是留著空白。從「烏」(黑->色) 到「無」(白->空) 再到「吾」(自我) 及最後「悟」(頓悟) 的過程,透過的,是對於虛空的參悟冥想。這不是很富東方哲學色彩的佈局嗎?
重實驗感而又不乏可聽性,概念化之餘又不流於理論化。一切,都能從聲響的角度以聆聽的方式細意體會及感悟。一種完完全全道地中國的實驗音樂。
FM3 Web Site
Lona Records Web Site
(原文見MCB Online)
Sunday, May 28, 2006
東京壞音學黑馬 - Analogic
看著Analogic的自主制作DVD-R,電視「雪花」與壞音扭動,歪曲地傳繹出一種古怪的節奏律法。又想起四月二十二號晚Analogic於日本東京Sendagaya,Loop-Line三周年紀念之演出。還記得同行的JL問,那不是像看著一部壞電視的「雪花」嗎?的確是這樣。但這些電視「雪花」也確實是叫人看得很耐人尋味。
正確一點地形容,我們其實像從一個精神分裂病患眼中,從接受不良的電視畫面及壞音訊號中解讀著外星人的秘密信息。雖然同有更具名氣的Carl Stone及坪口昌恭 (Tokyo Tribe),但Analogic的壞音學派手法實在來得更富創意。沒有電腦及正規樂器,只有一部電視及攝錄機的視像迴路,和混音器及效果器材,發放出訊號雜音與電視畫面的同步相舞動,效果十分不可思議。
有興趣的話,不妨到Analogic或Loop-Line的網頁走一趟。
Analogic Web Site
Loop-Line Web Site
Tuesday, May 23, 2006
From 60 Seconds to Eternity
What shall we do with 60 seconds? If 60 seconds is all that is left, what shall we do with such short period of time? How significant can 60 seconds be?
How do we value something? Do we count, simply by the length of its existence?
We are so used to the model of expansion that, we lost sight of the small things in our life. Such as, 60 seconds of our life.
We are shaped by time, bounded by time, and we are running against time. Faster and faster…we never stop the race with time. Faster machines to shorten the time of travel, stronger chemicals to combat the trace of time on our body, and more advanced technology to get the job done in split second.
And during the race, we lost touch with the beauty of such small things in our life, as 60 seconds.
We call a good piece of song “evergreen”, a magnificent work of art “timeless”. Even our use of language reveals our obsession with eternity, that which we think, can resist the erosion of time. The non-existence of time. Someone from the east calls this nirvana. Or what Plato called, the world of Idea.
If only we can turn back time, to extend time to its infinity…if only we can get out of “time”.
But we are racing with ourselves, since we are the one who created time.
How do we know “we are”? “I think therefore I am”. That was the answer from Descartes. May be Descartes was right, but what is this process that we call thinking?
Thinking is creating. God created the world by words, and we create the world through thinking. According to the Buddhists belief, all things physical is simply the creation of our mental activity.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our belief in the concrete existence of our “self”, all these are simply our own creation.
With time, we are able to confirm the concrete existence of our “self”. Time is the invisible string that links up the broken pieces.
We can never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 twice. Claimed by the Buddhists. But why? That’s because the river we step into now,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river we just stepped into a moment ago. What we call the river is a just a series of moments linked together by time. It is simply a constant flux of changes. It is our sense of time that creates the illustration of that thing known to us as reality.
It is that moment, or even the moments in between moments that we have missed.
Our understanding of our “self” could be the same. We think we are, but we failed to see that we are nothing more than slices of moment linked together by time. Through time, we are.
It is not very different from Hume’s observation. If cause and effect, as he believed, is only a habit of us seeing events followed one by another, our conception of our “self” could also be another habit of ours.
We are so used to it that we lost our sensibility to the essence of life, such as those small insignificant things.
We are created by time and we are limited by time.
I guess you have already noticed that we are going in circle here. Yes, we are trapped.
In theory, if we disrupt the working of time, we will be able to free ourselves from our rigid concept of our “self”, of our “reality”.
Eternity is not just an extension of time.
We are not going to free ourselves from time, just by extending the deadline.
No one knows this better than artists, as artists are the alchemists of time.
And creation is the key.
We cut time up and we re-arrange time. We challenge the ways we look at time, and through such restructuring of time, we re-create the world. Musician works magic by turning split second of sound into a universe, while transcending a whole world through a short piece of sound. Visual artist do the same with visual elements.
The medieval alchemist works with the mind through transmutation of metals, and modern artists, through transmutation of time.
We capture the essence of life by capturing small slices of time. We turn a small slice of time, into the light of eternity, the same way we created time.
Or shall we say, we are also shaman of post-modern time, saving lost souls from the underworld. We are set to rediscover our souls, by revitalizing our consciousness of those lost moments.
One day, when we come to the end of our time, and if we say to ourselves: “I am proud not because I have lived this long, nor because I have gone this far. It is simply because I have fully lived every single moment of my life, and I have seen the beauty of eternity in those fleeting moments ” By then, we are enlightened.
So here we are, with our fleeting moments, waiting to be enlightened.
(Introductory text originally written for the internet audio/visual project "60 Seconds" organized by Sleepatwork)
Wednesday, April 26, 2006
從音樂發現世界
音樂,有著無比的感染力。因為音樂,就是來自生活本身。
特別是現場音樂會,那種強大的感染力,每每最能叫人於現實的迷睡中清醒。
記得多年前觀看Collected Monsters (一個由多個不同本地樂隊單元組成的合作社式共同體) 的一個音樂會,當其時自己原本精神狀態久佳,對生活及身邊事物都感到枯乾麻木,但他們從演奏中所燃燒出的生命力,一剎那間令我重新感受到迷失了的、關於生活的衝動與觸覺。
還有很多多不勝數的例子。
透過音樂那種獨特而深刻的感染力,我們重新發現(創造)世界(別人)及自己。
如果現實生活本身是一個趨向腐朽的過程的話 (就正如生命趨向死亡?),音樂就是我們的煉金術,讓我們從廢墟中提煉出永恆的哲人之石,為我們從本來無意義的現實生活中衝創出意義。
成長與生活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太多對真正「自我」成長無補於事,甚至是背道而馳的習慣規條。所謂「正常」的種種生活要求,各種社會認可的生態法則,如一層層日積月累的枯乾的外殼,包裹著我們。最終,我們面對鏡子時,見到的,只是一個陌生的存在形體。我們再不知道自己是誰。
音樂讓我們重新發現(創造)自己。
音樂也讓我們重新發現(創造)世界。
因為音樂,也是我們的革命及反動工具,去改變世界。Alec Empire及Asian Dub Foundation等的行動派音樂正是好例子。他們以行動,籍著音樂的感染力去碎毀腐朽的制度,去重新創造有血有肉的世界。
音樂是一種行動,一種文化改造工程。
從被動的生活轉向主動的衝創。
就如DJ Spooky的Illbient樂派,將身邊的生活聲響及集體回憶聲像,分解重組又再整合,試圖藉此將都市文化基因解構並重新編碼。當中更重要的是,我們由原本的被動及單向接收角色,透過發聲,反客為主。
對於發聲者如是,對於聆聽者亦如是。
我認為,聆聽與發聲均是同樣重要的創造(創作)過程。沒有被聆聽的發聲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創作;被動的單向接收,只是殘缺不全的聆聽過程。一件音樂作品,只有在聆聽者的主動聆聽 (Active Listening)下,方才算真正完成其藝術使命。在這個過程中,聆聽者及發聲人都同時為自己及別人創造著意義。
我以為,這種連系著發聲者>世界>聆聽者的連鎖迴路關系,比一切藝術技巧種種概念也更重要。
發聲是一種藝術。聆聽更是一種藝術。
(written for 港青『當我們還可以珍惜時』音樂會 21.04.06)
特別是現場音樂會,那種強大的感染力,每每最能叫人於現實的迷睡中清醒。
記得多年前觀看Collected Monsters (一個由多個不同本地樂隊單元組成的合作社式共同體) 的一個音樂會,當其時自己原本精神狀態久佳,對生活及身邊事物都感到枯乾麻木,但他們從演奏中所燃燒出的生命力,一剎那間令我重新感受到迷失了的、關於生活的衝動與觸覺。
還有很多多不勝數的例子。
透過音樂那種獨特而深刻的感染力,我們重新發現(創造)世界(別人)及自己。
如果現實生活本身是一個趨向腐朽的過程的話 (就正如生命趨向死亡?),音樂就是我們的煉金術,讓我們從廢墟中提煉出永恆的哲人之石,為我們從本來無意義的現實生活中衝創出意義。
成長與生活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太多對真正「自我」成長無補於事,甚至是背道而馳的習慣規條。所謂「正常」的種種生活要求,各種社會認可的生態法則,如一層層日積月累的枯乾的外殼,包裹著我們。最終,我們面對鏡子時,見到的,只是一個陌生的存在形體。我們再不知道自己是誰。
音樂讓我們重新發現(創造)自己。
音樂也讓我們重新發現(創造)世界。
因為音樂,也是我們的革命及反動工具,去改變世界。Alec Empire及Asian Dub Foundation等的行動派音樂正是好例子。他們以行動,籍著音樂的感染力去碎毀腐朽的制度,去重新創造有血有肉的世界。
音樂是一種行動,一種文化改造工程。
從被動的生活轉向主動的衝創。
就如DJ Spooky的Illbient樂派,將身邊的生活聲響及集體回憶聲像,分解重組又再整合,試圖藉此將都市文化基因解構並重新編碼。當中更重要的是,我們由原本的被動及單向接收角色,透過發聲,反客為主。
對於發聲者如是,對於聆聽者亦如是。
我認為,聆聽與發聲均是同樣重要的創造(創作)過程。沒有被聆聽的發聲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創作;被動的單向接收,只是殘缺不全的聆聽過程。一件音樂作品,只有在聆聽者的主動聆聽 (Active Listening)下,方才算真正完成其藝術使命。在這個過程中,聆聽者及發聲人都同時為自己及別人創造著意義。
我以為,這種連系著發聲者>世界>聆聽者的連鎖迴路關系,比一切藝術技巧種種概念也更重要。
發聲是一種藝術。聆聽更是一種藝術。
(written for 港青『當我們還可以珍惜時』音樂會 21.04.06)
Sunday, April 02, 2006
昨夜我沒有在藍田飛翔
很久沒有夢回藍田。
很想翻閱楊學德的「錦繡藍田」,以憶尋這個已煙滅的藍田,但卻不知放了那裡或借給了誰,遍尋不獲。
曾幾何時,我不久就會夢著自己,在藍田第三座的梯間,沿著梯階向下迴旋飛行。
記得小時候,家雖在七樓,但卻不愛乘升降機,總愛一口氣走樓梯飛奔落樓。就正如在夢中一樣。只是沒有夢中那超現實的飛翔。
偶爾也會夢見自己在相互通連的第幾座與幾座之間,被不知名的「東西」追捕著,在幽暗無人的迷宮似的漫長走廊與梯間逃命。途中,也曾逃到過隔室老婆婆的家,但室子總是空空的,沒有人在。
真實的記憶,只剩下一些零碎印像。
每逢星期天街市對出空地的小販攤檔,有著各樣奇怪的貨品。一籮滿滿的鴨仔蛋,半裂的蛋殼,露出剛成型但像是而死去的屍軀…原為飛機餐用的迷你個別包裝芝士、餅食…一盤滿滿的、新鮮的、活生生的紅蟲…如果再走遠一點,在第十五座吧,那邊還有一堆專門售賣舊漫畫的地攤…
剪髮也只是為了,那裡有很多「公仔書」。
現在再回想,一切是那樣奇幻不實。
艇仔粥與炒麵、炸得大大脆脆的魚蛋…
華生文具店那像是女巫似的老闆及那隻瘦瘦的貓…
小公園外偶爾出現的賣藥阿伯及他的蝙蝠…
夏天佈滿蜻蜓的後山…
彷彿是一個從沒有存在過的地方。就像「錦繡藍田」那詭異扭曲的色彩與線條。
在藍田未被清拆之前,曾經到過以前住的那間房子門外,從薰黃的燈光窺探進去。彷彿看著,是一段發黃的記憶短片。像在造夢一樣。
聽說住在我們旁邊,那個乖乖的,每次飯碗都比我吃得乾淨的小女孩,在我們搬走了以後,她的父親,後來被差人拉了。罪名是長期性侵犯自己的女兒。
很長的走廊,總是幽暗的。兩旁一室室的一家家不同的故事。斗室般大的升降機,總是散發著便溺的異味。
很想再飛翔一次,在那虛幻不實的,迴旋階梯,再次逃離,那條又長又黑暗的走廊。
很想翻閱楊學德的「錦繡藍田」,以憶尋這個已煙滅的藍田,但卻不知放了那裡或借給了誰,遍尋不獲。
曾幾何時,我不久就會夢著自己,在藍田第三座的梯間,沿著梯階向下迴旋飛行。
記得小時候,家雖在七樓,但卻不愛乘升降機,總愛一口氣走樓梯飛奔落樓。就正如在夢中一樣。只是沒有夢中那超現實的飛翔。
偶爾也會夢見自己在相互通連的第幾座與幾座之間,被不知名的「東西」追捕著,在幽暗無人的迷宮似的漫長走廊與梯間逃命。途中,也曾逃到過隔室老婆婆的家,但室子總是空空的,沒有人在。
真實的記憶,只剩下一些零碎印像。
每逢星期天街市對出空地的小販攤檔,有著各樣奇怪的貨品。一籮滿滿的鴨仔蛋,半裂的蛋殼,露出剛成型但像是而死去的屍軀…原為飛機餐用的迷你個別包裝芝士、餅食…一盤滿滿的、新鮮的、活生生的紅蟲…如果再走遠一點,在第十五座吧,那邊還有一堆專門售賣舊漫畫的地攤…
剪髮也只是為了,那裡有很多「公仔書」。
現在再回想,一切是那樣奇幻不實。
艇仔粥與炒麵、炸得大大脆脆的魚蛋…
華生文具店那像是女巫似的老闆及那隻瘦瘦的貓…
小公園外偶爾出現的賣藥阿伯及他的蝙蝠…
夏天佈滿蜻蜓的後山…
彷彿是一個從沒有存在過的地方。就像「錦繡藍田」那詭異扭曲的色彩與線條。
在藍田未被清拆之前,曾經到過以前住的那間房子門外,從薰黃的燈光窺探進去。彷彿看著,是一段發黃的記憶短片。像在造夢一樣。
聽說住在我們旁邊,那個乖乖的,每次飯碗都比我吃得乾淨的小女孩,在我們搬走了以後,她的父親,後來被差人拉了。罪名是長期性侵犯自己的女兒。
很長的走廊,總是幽暗的。兩旁一室室的一家家不同的故事。斗室般大的升降機,總是散發著便溺的異味。
很想再飛翔一次,在那虛幻不實的,迴旋階梯,再次逃離,那條又長又黑暗的走廊。
Monday, March 20, 2006
童夢
在我遼遠的夢的深處
我見過一個小孩
他的樣子就像我兒時一般
但他一雙烏黑而大的眼睛
卻滿凝著淚水,幼嫩而蒼白的臉上
卻留有一行行深徹的淚痕
每次當我夜半夢迴
他總是帶著一臉愁容
以一把已叫得沙啞的聲音
呼叫著我的名字
我見過他無數次
但每趟,他也是同樣的
帶著淚水,帶著淒怨
叫喊著,又叫喊著
他無力而又淒涼的聲音
彷彿破碎了我荒漠的心
當他叫得倦了
便總是失望地啜泣,又啜泣
然後從悲歎的淚水中,轉身
無奈地,消失於我遼遠的夢的深處
我見過一個小孩
他的樣子就像我兒時一般
但他一雙烏黑而大的眼睛
卻滿凝著淚水,幼嫩而蒼白的臉上
卻留有一行行深徹的淚痕
每次當我夜半夢迴
他總是帶著一臉愁容
以一把已叫得沙啞的聲音
呼叫著我的名字
我見過他無數次
但每趟,他也是同樣的
帶著淚水,帶著淒怨
叫喊著,又叫喊著
他無力而又淒涼的聲音
彷彿破碎了我荒漠的心
當他叫得倦了
便總是失望地啜泣,又啜泣
然後從悲歎的淚水中,轉身
無奈地,消失於我遼遠的夢的深處
Sunday, March 19, 2006
從儉德大厦走進子山公園
這幾天聽著儉德大厦的專輯「在森林和原野」,很是感動。實在很久沒有聽過如此叫我動容的本土音樂。加上那些插畫,一切是那麼奇幻。有如一筆筆細水長流的線條,帶出自粒粒實而不華的音符,將一種內心境像,形像化地,幻化成一首首充滿神話原型意像的童話詩編。彷彿是Novela那種童話國度,以Scenic (一隊美國Post-Rock組合)的音樂意像重新演繹。
有一晚,突然想起久沒聯絡的子山。
於是在網上踫踫運氣。結果找到了她的子山公園。
電影「V煞」的V說,巧合只是一個幻像。
原來早幾天前,她也剛到訪過maitreyana.com。
儉德大厦,原來是她的友人。
感覺是很奇妙的東西。
有時很多巧合,我們不以為意,以為只是偶然。
但其實,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感覺,遠比我們的理牲理解更精明。只是我們不以為意而矣。
我們都被教育到精於荒廢自身理性以外的意識。
我們的感覺,原來比我們看得更通更透。
大概這就是C.G. Jung所說的Synchronicity。
這也是音樂美妙之處。
順帶一提 ,喜歡閱讀及書本的朋友可必到子山公園走一趟。她手造的布書套十分精緻。
有一晚,突然想起久沒聯絡的子山。
於是在網上踫踫運氣。結果找到了她的子山公園。
電影「V煞」的V說,巧合只是一個幻像。
原來早幾天前,她也剛到訪過maitreyana.com。
儉德大厦,原來是她的友人。
感覺是很奇妙的東西。
有時很多巧合,我們不以為意,以為只是偶然。
但其實,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感覺,遠比我們的理牲理解更精明。只是我們不以為意而矣。
我們都被教育到精於荒廢自身理性以外的意識。
我們的感覺,原來比我們看得更通更透。
大概這就是C.G. Jung所說的Synchronicity。
這也是音樂美妙之處。
順帶一提 ,喜歡閱讀及書本的朋友可必到子山公園走一趟。她手造的布書套十分精緻。
Tuesday, March 14, 2006
反思音樂論述
從一開始,我就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樂評人。就正如我沒有把自已當作一個樂手一樣。
我只是一個以個人方法發聲的獨白人。於文字如是,於音樂亦如是。
原因是,從一開始,我就不覺得我要去扮演那種以蓋棺定論方法將音樂評核好壞的音樂專家。音樂於我而言,是一種很個人的東西,須要自己去感受。音樂也不該有單一的內涵、定義及價值。於我而言,我的音樂論述文字,只是一種有關於音樂的一些個人感受的分享過程。
就正如音樂聆聽,文字閱讀也是一種雙向的分享過程,而非一種單向的發放與接受。尤其是關於音樂的文字。
曾經有一位樂手說過,他的音樂作品,只是整過創作過程的一半。他認為整個音樂創作過程,必須等到有聆聽者聆聽方才算完成。言下之意,音樂,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客觀存在,而是一種需要聆聽者參與分享的創作過程。也即是說,創作者完成的,只是一半,而創作的另一半責任,則落在聆聽者身上。亦因此,我認為音樂不應該只有單一的聆聽方式。
聆聽,不應是一種被動的過程。
聆聽的過程,也是創造的過程。
因而我的那些音樂論述文字,實質上是自已對於覆行聆聽者職務的個人反思及記錄,以完成音樂所必需的這個雙向創作過程。同時間,也希望以文字於閱讀者之關,構建另一層次的,模彷音樂與聆聽者之間的微妙關係。
音樂論述文字本身,並不是一個終站,而只是一個指向、某種暗示,意在帶引出音樂所包含的更多的可能性。
音樂本身只是一堆可能性,須要聆聽者以自己的方法去體現。
我的文字,只是其中一種的可能性,試圖以分享的方式,帶動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大概我們都不慣(或太懶惰)於創造性的思考 (聆聽),都總愛有專家告訴我們那是好、那是壞,然後跟著走便是。我們都以為,音樂裡面有一個先天的客觀價值,由專家發掘了以後,便可給我們享用。
對我來說,音樂論述文字不單單是旅遊導讀,也同時可以是寓情於景的山水畫。
當然,這就不等於音樂論述文字不須要有客觀元素。關於樂派的流向關係、歷史背景、製作資料等,這些都是相對上比較客觀,並不容苟且的地方。曾有好一段時間,自己把音樂史料資訊當作一門學科一樣鑽研,把聽和讀都如上課一般認真對待。
史實與創造之間的含糊交界,是音樂論述文字最美妙之處。我如是想。
我只是一個以個人方法發聲的獨白人。於文字如是,於音樂亦如是。
原因是,從一開始,我就不覺得我要去扮演那種以蓋棺定論方法將音樂評核好壞的音樂專家。音樂於我而言,是一種很個人的東西,須要自己去感受。音樂也不該有單一的內涵、定義及價值。於我而言,我的音樂論述文字,只是一種有關於音樂的一些個人感受的分享過程。
就正如音樂聆聽,文字閱讀也是一種雙向的分享過程,而非一種單向的發放與接受。尤其是關於音樂的文字。
曾經有一位樂手說過,他的音樂作品,只是整過創作過程的一半。他認為整個音樂創作過程,必須等到有聆聽者聆聽方才算完成。言下之意,音樂,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客觀存在,而是一種需要聆聽者參與分享的創作過程。也即是說,創作者完成的,只是一半,而創作的另一半責任,則落在聆聽者身上。亦因此,我認為音樂不應該只有單一的聆聽方式。
聆聽,不應是一種被動的過程。
聆聽的過程,也是創造的過程。
因而我的那些音樂論述文字,實質上是自已對於覆行聆聽者職務的個人反思及記錄,以完成音樂所必需的這個雙向創作過程。同時間,也希望以文字於閱讀者之關,構建另一層次的,模彷音樂與聆聽者之間的微妙關係。
音樂論述文字本身,並不是一個終站,而只是一個指向、某種暗示,意在帶引出音樂所包含的更多的可能性。
音樂本身只是一堆可能性,須要聆聽者以自己的方法去體現。
我的文字,只是其中一種的可能性,試圖以分享的方式,帶動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大概我們都不慣(或太懶惰)於創造性的思考 (聆聽),都總愛有專家告訴我們那是好、那是壞,然後跟著走便是。我們都以為,音樂裡面有一個先天的客觀價值,由專家發掘了以後,便可給我們享用。
對我來說,音樂論述文字不單單是旅遊導讀,也同時可以是寓情於景的山水畫。
當然,這就不等於音樂論述文字不須要有客觀元素。關於樂派的流向關係、歷史背景、製作資料等,這些都是相對上比較客觀,並不容苟且的地方。曾有好一段時間,自己把音樂史料資訊當作一門學科一樣鑽研,把聽和讀都如上課一般認真對待。
史實與創造之間的含糊交界,是音樂論述文字最美妙之處。我如是想。
Thursday, March 09, 2006
早安!南回歸線
其實早於MCB光榮引退前,已有意對「南回歸線」(MCB Vol 29, 1995) 作一個回應。不知是甚麽原因,但感覺上,總覺得有此需要。
如一個旅人,走遠了,總有停下來,回望,然後再整装待發的必要。
不然,一切都好像難以繼續下去。
不是體力上,而是精神上的一種需要。
另一個原因是,我感覺到,自己又再一次走進「南回歸線」的世界,正處於另一個終結的來臨,另一個未知的階段正在黎明。光與暗的交界,幽深看不清前路。恍惚間,希望可以文字將這種不明的迷途感歸降於指掌之內。但結果,拖了又拖,總是提不起勁重爬格子。筆杆,彷彿有千斤重。
於較早前從新整理「南回歸線」時才發覺,這篇文字,彷彿是一編宿命性的預言,早就預視著自己於MCB的路向。日後於MCB所發表的文章,裡面的種種理念、想法及對待所謂樂評文字的奇特態度,原來都早已包含於「南回歸線」這私人預言之中。
「南回歸線」在當時而言,其實就是意圖消化自身宿命過去然後再進發的轉化點。就像Uroborus意像中的蛇自吞其尾一樣,藉著吞嚥自身命運創造新生。
進程,並不是一種直線的前望爬行。而是,一種非直線的、迴旋形的循環再造。整個過程中,彷彿勾劃著一個無形的中心點。每一個循環,都於過程中,將這個無形的中心引力再一次具體化。每一個循環,都經歷同樣的反抗、脫離、流浪、再回歸。彷彿只有這種輪迴似的體驗,方才可深化地呈現自身命運的真像。原來一直所追求的真義,並不在渴求的終站,而在於那無休止的過程。
或者所謂生活,就是體現自我精神原型群像的一種過程。
如一個旅人,走遠了,總有停下來,回望,然後再整装待發的必要。
不然,一切都好像難以繼續下去。
不是體力上,而是精神上的一種需要。
另一個原因是,我感覺到,自己又再一次走進「南回歸線」的世界,正處於另一個終結的來臨,另一個未知的階段正在黎明。光與暗的交界,幽深看不清前路。恍惚間,希望可以文字將這種不明的迷途感歸降於指掌之內。但結果,拖了又拖,總是提不起勁重爬格子。筆杆,彷彿有千斤重。
於較早前從新整理「南回歸線」時才發覺,這篇文字,彷彿是一編宿命性的預言,早就預視著自己於MCB的路向。日後於MCB所發表的文章,裡面的種種理念、想法及對待所謂樂評文字的奇特態度,原來都早已包含於「南回歸線」這私人預言之中。
「南回歸線」在當時而言,其實就是意圖消化自身宿命過去然後再進發的轉化點。就像Uroborus意像中的蛇自吞其尾一樣,藉著吞嚥自身命運創造新生。
進程,並不是一種直線的前望爬行。而是,一種非直線的、迴旋形的循環再造。整個過程中,彷彿勾劃著一個無形的中心點。每一個循環,都於過程中,將這個無形的中心引力再一次具體化。每一個循環,都經歷同樣的反抗、脫離、流浪、再回歸。彷彿只有這種輪迴似的體驗,方才可深化地呈現自身命運的真像。原來一直所追求的真義,並不在渴求的終站,而在於那無休止的過程。
或者所謂生活,就是體現自我精神原型群像的一種過程。
三‧國‧誌
死‧國
零晨四時許。六月天。天未亮。只有欲言又止的晨光,儼如一個不肯輕易揭盅的不詳徵像。
坐在醫院門外一角,空無一人。沒有探病的人潮。遠遠的柏油路上,也沒有上班族的瘋狂交響樂。
空無一物的死寂。
只有醫院通風糸統,隱隱然啍著低頻的騷音。彷彿是,某些Ambient / microsound 大師的裝置藝術。又像是,盜取自David Sylvian樂曲的某些背境音像。
大概是一種死寂的聲音。正如David Toop所講的那一種沉默的聲音,來自死寂。
彷彿一切都完了。長久的戰爭,最終敗戰。輸了最慘烈的一杖,也失去了最寶貴的。但至少,一切都告一段落。
雖然那種悲痛,叫人惘然無助。
彷彿一下子無法適應太多的失去,也無法適應,戰爭完了,接著來何去何從。
彷彿甚麽也沒有了。好像一切也改變了。一切也不再像樣。
太累,聽著那連綿不斷的來自死國的騷音,已不知道,該如何繼續……
戰‧國
牠倆沒有流淚,但我知牠們在哭。
牠倆沒有說話,只是看著我,但我知道,牠們在說,來吧,這是唯一的方法…
我著力地忍但還是哭了,拿起刀,親手把牠倆的頭宰下來。
一大一小。只有血和淚。
只有我們的犧牲,方才可為你們帶來救犢…牠倆說…
結果大的後來真的死了。而且還是活生生地死在我眼前。
然後小的來了又死了。
之後我才明白,原來也是一樣。再來又走,只是為了用兩次自我犧牲來作無私的救犢。從前不明白為甚麽耶蘇要以自身的死亡來為我們作救犢,剎那間是明白了。
然後是媽媽抱著三個兒子的頭髗呆站在一個古舊幽暗的房間,像一幅超現實主義的家庭照,就站在那裡,動也不動。沒有表情的木納,無所謂悲傷,更無所謂快樂不快樂。
不知所措,我只有呆呆的站着,像置身一個凝結的恐佈片塲景。吃力地看了又看,還是看不出哪個是我的頭髗。
結果她還是走了。眼睛同樣是呆呆的,失去焦距地望着病床上的天花板。
那時我以為,戰鬥完結了。
感‧國
一切又重新開始。由零開始。
彷彿是某種宿命的預言。只有毀滅之後才有新生。
走到了盡頭。感覺正在枯萎,生命在萎縮。
於是我將一切打破,將自己的頭髗放下,理葬在枯涸的荒凉世界。一次過失去了太多,已學會了放手。包括自己在內。
放開了,就讓他走了,讓他靜靜躺在無人的地底國度。再不會有人記他是誰。
背後是自己的塚墓,前面,是一個未知的或然世界。
看見她就站在前面不遠處,默默等候着這個死裡歸來的浪人,心裡無言的感動。
至少,這不會是個孤單的旅程…
零晨四時許。六月天。天未亮。只有欲言又止的晨光,儼如一個不肯輕易揭盅的不詳徵像。
坐在醫院門外一角,空無一人。沒有探病的人潮。遠遠的柏油路上,也沒有上班族的瘋狂交響樂。
空無一物的死寂。
只有醫院通風糸統,隱隱然啍著低頻的騷音。彷彿是,某些Ambient / microsound 大師的裝置藝術。又像是,盜取自David Sylvian樂曲的某些背境音像。
大概是一種死寂的聲音。正如David Toop所講的那一種沉默的聲音,來自死寂。
彷彿一切都完了。長久的戰爭,最終敗戰。輸了最慘烈的一杖,也失去了最寶貴的。但至少,一切都告一段落。
雖然那種悲痛,叫人惘然無助。
彷彿一下子無法適應太多的失去,也無法適應,戰爭完了,接著來何去何從。
彷彿甚麽也沒有了。好像一切也改變了。一切也不再像樣。
太累,聽著那連綿不斷的來自死國的騷音,已不知道,該如何繼續……
戰‧國
牠倆沒有流淚,但我知牠們在哭。
牠倆沒有說話,只是看著我,但我知道,牠們在說,來吧,這是唯一的方法…
我著力地忍但還是哭了,拿起刀,親手把牠倆的頭宰下來。
一大一小。只有血和淚。
只有我們的犧牲,方才可為你們帶來救犢…牠倆說…
結果大的後來真的死了。而且還是活生生地死在我眼前。
然後小的來了又死了。
之後我才明白,原來也是一樣。再來又走,只是為了用兩次自我犧牲來作無私的救犢。從前不明白為甚麽耶蘇要以自身的死亡來為我們作救犢,剎那間是明白了。
然後是媽媽抱著三個兒子的頭髗呆站在一個古舊幽暗的房間,像一幅超現實主義的家庭照,就站在那裡,動也不動。沒有表情的木納,無所謂悲傷,更無所謂快樂不快樂。
不知所措,我只有呆呆的站着,像置身一個凝結的恐佈片塲景。吃力地看了又看,還是看不出哪個是我的頭髗。
結果她還是走了。眼睛同樣是呆呆的,失去焦距地望着病床上的天花板。
那時我以為,戰鬥完結了。
感‧國
一切又重新開始。由零開始。
彷彿是某種宿命的預言。只有毀滅之後才有新生。
走到了盡頭。感覺正在枯萎,生命在萎縮。
於是我將一切打破,將自己的頭髗放下,理葬在枯涸的荒凉世界。一次過失去了太多,已學會了放手。包括自己在內。
放開了,就讓他走了,讓他靜靜躺在無人的地底國度。再不會有人記他是誰。
背後是自己的塚墓,前面,是一個未知的或然世界。
看見她就站在前面不遠處,默默等候着這個死裡歸來的浪人,心裡無言的感動。
至少,這不會是個孤單的旅程…
Sunday, March 05, 2006
石像
靜臥在大堂一角
以幼長的支柱
支撐著沉重的靜默
及年日歲月的
無聲洗禮
背對兩壁
面朝偶而走近的
一兩張面孔
我總是沉默
不發一言
不想說的說不出
想說的
總說不清
因為那嶙峋的雕刻
便是我的語言
身上起伏的紋理
也是冷冷的
沒有窗邊陽光般和暖
因為我不是個出色的演說者
喜歡聆聽
多於爭辯
以幼長的支柱
支撐著沉重的靜默
及年日歲月的
無聲洗禮
背對兩壁
面朝偶而走近的
一兩張面孔
我總是沉默
不發一言
不想說的說不出
想說的
總說不清
因為那嶙峋的雕刻
便是我的語言
身上起伏的紋理
也是冷冷的
沒有窗邊陽光般和暖
因為我不是個出色的演說者
喜歡聆聽
多於爭辯
Monday, February 27, 2006
銜尾環蛇~Uroborus
對我而言,於Lona Records名下發表的3" CD "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是一個重要的重新開始。
名義上,這是我第一張個人作品。同時,這也是叫自己脫離長久冬眠狀態的重要推動力。
更新web site時才發覺,原來已兩年多沒有更新maitreyana.com。
自2003年參與Sound & Vision Festival的Media Jam後,一切好像都停頓了下來。有好一陣子,彷彿失去了方向。工作上的繁忙是一個借口。實質上,是經歷著另一次心靈枯乾的過程。工作、工作、工作。慢慢的,不單與生活開始脫勾,甚至與自己也開始脫勾。
筆杆早已荒廢多時。及後MCB光榮結業,其間就只為MCB on-line寫過一篇短評。
音樂方面,亦只有在Alok邀請下為他造過一首re-mix作品「若我們死在零時五分」(收錄於"29 minutes from the end")。
無獨有偶,Uroborus正是鍊金術裡像徵生死不息循環的重要意像。
於是完成了"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這首長達二十分鐘的實驗聲響作品後,便下定決心更新maitreyana.com,並將早應在多年前便放上網的「南回歸線」放進maitreyana.com。
Uroborus。「南回歸線」。是那樣巧合的相互呼應。
若有興趣得知更多有關"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的資料,可到Lona Records或Monitor Records的網頁走一趟。
名義上,這是我第一張個人作品。同時,這也是叫自己脫離長久冬眠狀態的重要推動力。
更新web site時才發覺,原來已兩年多沒有更新maitreyana.com。
自2003年參與Sound & Vision Festival的Media Jam後,一切好像都停頓了下來。有好一陣子,彷彿失去了方向。工作上的繁忙是一個借口。實質上,是經歷著另一次心靈枯乾的過程。工作、工作、工作。慢慢的,不單與生活開始脫勾,甚至與自己也開始脫勾。
筆杆早已荒廢多時。及後MCB光榮結業,其間就只為MCB on-line寫過一篇短評。
音樂方面,亦只有在Alok邀請下為他造過一首re-mix作品「若我們死在零時五分」(收錄於"29 minutes from the end")。
無獨有偶,Uroborus正是鍊金術裡像徵生死不息循環的重要意像。
於是完成了"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這首長達二十分鐘的實驗聲響作品後,便下定決心更新maitreyana.com,並將早應在多年前便放上網的「南回歸線」放進maitreyana.com。
Uroborus。「南回歸線」。是那樣巧合的相互呼應。
若有興趣得知更多有關"Uroborus: A Study On No-Input Device"的資料,可到Lona Records或Monitor Records的網頁走一趟。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