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9, 2006

從夢魘驚醒。看看枱鐘,凌晨二時許。

電話又在這樣的時間響來。迷惘失神的接聽。沉默無聲。

掛斷了電話,仍然想著剛才的夢魘。

黑夜裡,由旅遊巴士到荒廢小屋到高層大廈一直逃,外面滿是喪屍,只懂拿著外型如雨傘的長槍,不停向窗外狂亂掃射。但不論你如何努力,外面的喪屍群仍然是絲毫無損。活像一幕生化危機 (Biohazard)。

就是這樣的醒來了,再接聽一個沉默來電。

心想,我有何罪過,要落得如此田地,腹背受敵?

輾轉不安,呆了好一會。不知不覺間又再睡著了。

仍然是黑得有點謊誕的晚上。雨後的街道反照著街燈,沒有月光,一點聲音也沒有。全城在迷睡中。

站在行人路旁望去不遠處,警察廳就在前面不遠處。

不知為了甚麼,明知故犯地,就在路邊向柏油路來了一個小解。

就是這一刻,警察群從警察廳蜂湧而至。

逃不了吧。心想。

不,在夢中一切也有可能吧。不知哪裡得此頓悟。

就此一念,吸了一口氣,縱身一跳,跨向夜空,連環飛躍於摩天大厦群頂。魔幻得很漫畫式地。完成了一生人第一次的Lucid Dreaming。

醒來了,但還是逃不了。

另一個夢魘。

Saturday, August 26, 2006

來吧!發聲吧!

眾聲平等。

聲音不該有等級、好壞之分。

每種聲音,都該被尊重,作為生存、世界、宇宙的一部份。

我們應該尊重聲音本身。因為聲音本身沒有高低好壞。那都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概念。

我們該聆聽聲音,從聲音的角度。就是那麼純粹的一回事。沒有其他。

不為驗証我們的價值觀。也不為,體現成文的音樂概念。不該有甚麼必然的理念。因為這些,都是聲音世界以外的東西。

聲音就是一種存在。每種存在,都該是漂亮的,是不?

忠於自我地。

發聲。

眾聲喧嘩。

那是最美的聲音。

只可惜,我們都慣了單一的發聲方式。單一的,聆聽方式。

我們,這個彈丸之地,擁有太少不同的聲音。

我們有很多音樂,卻只有很少聲音。

願意真正聆聽聲音,而不是把聲音當作權力角力工具的,少之又少。

我們都慣了,將聲音,對待以消費品的價值觀。

我們從沒有對待聲音,以純粹聲音的角度。

當有一天,當我們聽到眾聲喧嘩,那該是,我們邁向眾聲平等的時侯。

然而光是等待,我們並不會看到這一天的來臨。

行動。發聲與聆聽。

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改變世界的唯一方法。

不管那是最吵耳的嘶喊,還是發自真心的寂靜。

那都將會是最動聽的聲音。

(written for YMCA Band Show 25.08.2006)

Friday, August 25, 2006

哀悼文化

很久沒有為MCB Online下稿。一口氣,卻發三篇短評。

三篇都是關於中國樂手的。

FM3+竇唯的「后觀音」

鐵觀音的「殺不死的牛」

王長存的「攔愁山」

寫完了,有點悲哀,想起香港的音樂文化。

很明顯,我們已經被中國內地超越了。至少,在香港,我們沒有像FM3、鐵觀音甚至是王長存這樣成熟及叫人振奮的前線聲音。

我們僅僅有的,仍然是獨沽一味的搖滾樂。搖滾樂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只在於我們再沒有其他。相比下,我們實在落伍得很。

我一直認為,前線音樂/前衛音樂/實驗音樂,在一個文化生態中,就如一個科研部門,雖然未必與日常生活直接地相關,但對於整個文化的前進步伐,卻有著重要的領航作用。要知道一個地方的文化進度,看看其前線藝術發展便一清二楚。

小時候人人都說香港是個文化沙漠。到現在,香港對我而言,仍然是個文化沙漠。

香港不是沒有好的前線音樂人,只是一直都不成氣候。

我們的文化正在倒退。何等悲哀。

大概自由與幸福,都不是適合藝術思考的環境。反而缺乏自由的狀態,才是有助藝術發聲的激素。

我們都成了在自由與幸福下長大的啞巴。

不懂發聲也不懂聽。

因此很珍惜我們仍有像Lona Records、Harbour Records、Alok、LWTV、Wilson Tsang、D:ve、DJ Dee、Fathmount這些敢於隻身犯險的前線音樂單元。

大概,當有一天我們感到痛,才會從已過去的自由與幸福中醒過來。

Monday, August 21, 2006

FM3+竇唯 - 后觀音

FM3這個植根北京,由Christiaan Virant及張薦組成的二人聲響藝術樂團,繼Buddha Machine之後,再次帶來另一神來之筆:后觀音。

仍然是充滿著破格和超越意味的概念轉化。單是演奏陣容,已足以叫人眼前一亮。FM3加上竇唯,絕對是個充滿破格性的合作。還有身兼詩人、樂評人、實驗演奏家及地下音樂推手的顏峻作聲音助興。而負責出版后觀音這張專輯的,又是由Alok (Slow Tech Riddim) 所策劃的香港實驗廠牌Lona Records。這一切,都叫人對FM3+竇唯這張新專輯萬分期待。

與我們所見慣的近年那些已變成陳腔濫調及膚淺的所謂”Crossover”不同,后觀音是一次極深層的多向性融合。

音樂上,它不著痕跡地,化合著FM3的實驗性環境聲像及竇唯的搖滾樂根源,造出一個相互引發及補充的演奏狀態。FM3的聲像如流質物滲透著竇唯的敲擊,誘發出其潛聚待發的環境音樂及後搖滾似的特質。同時間,竇唯那恰到好處的節奏元素,又將FM3聲像中的抽像動態,含蓄地彰顯成形。

再深一層地聆聽,你又會發覺,FM3及竇唯彷彿是在以西方實驗音樂的演奏模式,去理解及感悟東方哲學思想的抽像概念。疏落的聲響,彷彿水墨畫技法般畫黑留白。重要的,不在於發聲的部份,而在於發聲與發聲之間,於空白位置所遺下的氛圍餘音所造就的冥想空間。憩靜而平和得近乎禪的意味。甚至乎是一種近乎無為的演奏狀態。同樣地畫黑留白,全張專輯十一首作品,只有第二、五、九及十一首分別命名「烏」、「無」、「吾」、「悟」,其餘曲目都只是留著空白。從「烏」(黑->色) 到「無」(白->空) 再到「吾」(自我) 及最後「悟」(頓悟) 的過程,透過的,是對於虛空的參悟冥想。這不是很富東方哲學色彩的佈局嗎?

重實驗感而又不乏可聽性,概念化之餘又不流於理論化。一切,都能從聲響的角度以聆聽的方式細意體會及感悟。一種完完全全道地中國的實驗音樂。

FM3 Web Site

Lona Records Web Site

(原文見MCB Online)